美军曾在红海的一次行动中,11天就打掉了155枚“战斧”巡航导弹,一次任务烧掉10多亿美元——而这只是为了拦截几千美元一架的无人机。这种“金砖砸蚊子”的赔本买卖,让美军彻底清醒:高端导弹根本耗不起。 于是,他们开始疯狂押注一种单价仅20万美元的“白菜价”巡航导弹,试图用数量淹没对手。 但这条“廉价之路”,真的能走通吗?
美军近年来的兵推结果多次显示,他们在亚太地区面对强大对手时,传统海空优势难以发挥,几乎“毫无胜算”。 尤其是航母战斗群和前沿基地,在冲突初期就可能被远程精确打击武器覆盖。 这种焦虑感迫使美军改变思路:既然质量优势不保,那就拼数量。
“梭鱼-500”导弹就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。 这款由美国企业与台湾省联合开发的巡航导弹,号称只需20万美元一枚,能用多种平台发射,空射时射程可达926公里。 它还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“蜂群作战”——发射后自主组网、分配目标,甚至自动识别攻击对象的弱点。 美军理想很丰满:用大量低成本导弹饱和攻击,消耗对手的防空火力,哪怕最终只有一两枚突防,“打到军舰附近就是赚”。
美军计划在18个月内在台湾省建立完整的导弹供应链,实现本地化生产,并计划将这类低成本导弹的数量扩充5倍,从目前的4000枚增加到20000枚。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“分布式杀伤”战术,把导弹分散部署到第一岛链的各个角落,用火力网覆盖关键海域。
但现实远比计划骨感。 首先,美国军工产能根本跟不上野心。 美国三大廉价导弹项目年产量总和不到5000枚,而对手一条无人机生产线的年产能就超过1万架。 更讽刺的是,美国一边想用廉价导弹对付大国,一边却严重依赖该国的供应链——有美国军工企业推出的导弹原型,直接被军迷发现使用了中国民企生产的涡喷发动机。 一旦断供,导弹单价可能从15万飙升到25万美元。
其次,这类“丐版”导弹的性能也存疑。 它们为了省钱,砍掉了隐身涂层,简化了制导系统,飞行速度慢,突防能力差。 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,失联率高达32%。 用军事专家的话说,“这类亚音速导弹遇上近防炮或激光武器,基本就是靶子”。
更重要的是,美军的整体资源已被全球冲突拖垮。 红海冲突逼着他们把原本瞄准亚太的导弹调往中东,连B-2隐身轰炸机都派去扔炸弹——飞一趟的油钱都够买一堆廉价导弹了。 这种四处救火的局面,让美军亚太基地的防御出现空虚,所谓“决战武器”的部署更是步履维艰。
美军纸上谈兵的习惯再次暴露无遗。 他们设想用C-17运输机空投“速龙托盘”一次甩出24枚导弹,或用B-1B轰炸机挂载72枚导弹形成“火力暴雨”。但C-17这种大型运输机雷达反射面积大、速度慢,在高风险战场环境生存能力极低,可能还没飞到发射空域就被击落。
尽管美军不断强调“分布式作战”的概念,试图通过分散部署、灵活打击来化解对手的远程优势,但无论是产能、供应链还是实战效能,都表明这场“廉价导弹革命”背后,更多的是战略焦虑而非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。 当对手的导弹生产线已经实现自动化,日产能可能超过1000枚时,美军想用“导弹海”战术翻盘,恐怕只是一厢情愿。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股票配资在线,佳成网配资,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